2010年5月9日,由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组织的东北地区苜蓿产业发展座谈会在长春举行。会议由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富裕主持。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经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吉林省农科院、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草原饲料中心、黑龙江省草原中心、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齐齐哈尔市草原管理站、内蒙赤峰市农牧科学院、辽宁省畜牧兽医局、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吉农草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吉林西部现代农业产业园股份公司、兰西县远大乡等单位的40多名地方政府、企业代表、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团队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牧草育种与良种繁育研究室岗位专家、吉林省农科院畜牧分院院长徐安凯研究员做了题为《东北地区苜蓿产业发展》的报告。报告从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苜蓿种植面积、研发单位、牧草加工企业、苜蓿适宜品种及利用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东北地区苜蓿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此现状分析影响东北地区苜蓿产业发展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优良品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产量低、品质差、机械化程度低、市场供给不足、产业政策支持不够、投资渠道不畅。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等。最后提出了东北地区苜蓿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黑龙江省草原饲料中心实验站站长许金玲、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草原处副处长刘洪波、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副处长陈曦分别介绍了黑、吉、辽三省苜蓿产业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吉农草业公司、吉林西部现代农业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兰西县远大乡等企业与地方政府代表分别就苜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参会代表进行交流与讨论。
经济研究室、育种与良种繁育研究室、草产品加工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专家与齐齐哈尔试验站、绥化试验站、呼伦贝尔试验站站长,围绕东北地区苜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技术难点、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以及各地成功经验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分析了制约东北地区苜蓿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东北地区苜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据会议讨论结果,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主任张英俊教授进行全面总结,并对体系2010年东北地区苜蓿产业工作作出统一部署。(1)适宜苜蓿良种调研。彻底摸清目前东北地区苜蓿生产中种植的有哪些品种?哪些品种用量最大?分别在哪些地区?(2)苜蓿良种扩繁。根据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对生产中用量大的苜蓿品种可在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河套地区进行良种繁育;(3)苜蓿种植、收获小型机械研制。充分利用现有农作物种植、收获机械, 进行改装改造,使其适宜于苜蓿的种植与收获。吉农草业公司自主研制的小型苜蓿播种机可形成成果,加入到机械名录;(4)研究制定盐碱地苜蓿生产技术;(5)综合试验站同时启动研究引草入田、粮草间作等苜蓿种植模式;(6)研究东北二茬苜蓿草青贮技术;(7)加快制定苜蓿品种、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包装、贮运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健全农业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完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加快制定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苜蓿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8)争取政策扶持与补贴。管理层面及草业专家持续呼吁,加大政府补贴并制定多年生牧草种植补贴方案;(9)加大宣传力度。对农民自发组织的苜蓿生产经营合作社和农业保险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对苜蓿产业的认识;(10)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与大型企业结合,深入实践了解生产、加工等一系列主要技术问题。
本次会议的召开,更加明确了东北地区苜蓿产业今后的研究方向及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特别是东北地区苜蓿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畜牧分院 周艳春) |